子革对灵王

先秦  ·  左丘明

楚子狩于州来,次于颍尾,使荡侯、潘子、司马督、嚣尹午、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。楚子次于乾溪,以为之援。雨雪,王皮冠,秦复陶,翠被,豹舄,执鞭以出,仆析父从。

右尹子革夕,王见之,去冠、被,舍鞭,与之语曰:“昔我先王熊绎,与吕级、王孙牟、燮父、禽父,并事康王,四国皆有分,我独无有。今吾使人于周,求鼎以为分,王其与我乎?”对曰:“与君王哉!昔我先王熊绎,辟在荆山,筚路蓝缕,以处草莽,跋涉山林,以事天子。唯是桃弧、棘矢,以共御王事。齐,王舅也。晋及鲁、卫,王母弟也。楚是以无分,而彼皆有。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,将唯命是从,岂其爱鼎?”

王曰:“昔我皇祖伯父昆吾,旧许是宅。今郑人贪赖其田,而不我与。我若求之,其与我乎?”对曰:“与君王哉!周不爱鼎,郑敢爱田?”王曰:“昔诸侯远我而畏晋,今我大城陈、蔡、不羹,赋皆千乘,子与有劳焉。诸侯其畏我乎?”对曰:“畏君王哉!是四国者,专足畏也,又加之以楚,敢不畏君王哉?”

工尹路请曰:“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,敢请命。”王入视之。析父谓子革:“吾子,楚国之望也!今与王言如响,国其若之何?”子革曰:“摩厉以须,王出,吾刃将斩矣。”

王出,复语。左史倚相趋过。王曰:“是良史也,子善视之。是能读《三坟》、《五典》、《八索》、《九丘》。”对曰:“臣尝问焉,昔穆王欲肆其心,周行天下,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。祭公谋父作《祈招》之诗,以止王心,王是以获没于祗宫。臣问其诗而不知也。若问远焉,其焉能知之?”王曰:“子能乎?”对曰:“能。其诗曰:‘祈招之愔愔,式昭德音。思我王度,式如玉,式如金。形民之力,而无醉饱之心。’”王揖而入,馈不食,寝不寐,数日,不能自克,以及于难。

仲尼曰:“古也有志:‘克己复礼,仁也。’信善哉!楚灵王若能如是,岂其辱于乾溪?”

《子革对灵王》创作背景

楚灵王乃是春秋后期一位极富争议的君主,乃楚庄王的孙子,楚共王的次子,楚康王的弟弟。楚康王死后,其幼子即位为君,当时担任执政官(令尹)的灵王趁国君生病,亲手勒死了国君,自立为王。楚国历史上一直有王子弑君自立的传统:成王杀兄自立,穆王杀父自立,灵王则杀侄自立,三者都获得了大臣的承认,坐稳了江山;但是在《春秋》上,仍然不免被讥讽为乱臣贼子。

《子革对灵王》翻译

楚子狩于州来,次于颍尾,使荡侯、潘子、司马督、嚣尹午、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。楚子次于乾溪,以为之援。雨雪,王皮冠,秦复陶,翠被,豹舄,执鞭以出,仆析父从。 
楚灵王在州来打猎,在颍尾驻扎后,便派遣荡侯、潘子、司马督、嚣尹午、陵尹喜率领军队将徐国包围,以使吴国畏惧。楚灵王自己驻扎在乾,作为楚国大军的后援。天下着雪楚灵王头戴皮帽,身穿秦国产的复陶羽衣,披着翠鸟羽做的披风,脚穿豹皮靴,手持着鞭子走了出来。仆析父在他身后跟着。
右尹子革夕,王见之,去冠、被,舍鞭,与之语曰:“昔我先王熊绎,与吕级、王孙牟、燮父、禽父,并事康王,四国皆有分,我独无有。今吾使人于周,求鼎以为分,王其与我乎?”对曰:“与君王哉!昔我先王熊绎,辟在荆山,筚路蓝缕,以处草莽,跋涉山林,以事天子。唯是桃弧、棘矢,以共御王事。齐,王舅也。晋及鲁、卫,王母弟也。楚是以无分,而彼皆有。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,将唯命是从,岂其爱鼎?”
右尹子革傍晚去朝见,楚灵王接见他,脱去帽子、披风,放下鞭子,同他说话:“往昔我们先王熊绎,和吕级、王孙牟、燮父禽父一起侍奉周康王,四国都分赐了珍宝,唯独我国没有。如今我派人去周朝,请求把宝鼎赏赐给我,周王会答应吗?”子革回答说:“当然会答应君王的!从前我们先王熊绎,住在偏僻的荆山,乘柴车穿破衣,以开辟荒芜的土地,又跋山涉水穿越森林来侍奉天子,只能把桃木弓、枣木箭作为奉献给天子的礼物。齐国,是天子的舅父。晋国及鲁国、卫国的祖先,是天子的同胞兄弟。楚国没有得到赏赐,而他们却有如今周朝和四国诸侯顺服君王,他们将会唯命是从,怎么敢吝惜一鼎?”
王曰:“昔我皇祖伯父昆吾,旧许是宅。今郑人贪赖其田,而不我与。我若求之,其与我乎?”对曰:“与君王哉!周不爱鼎,郑敢爱田?”王曰:“昔诸侯远我而畏晋,今我大城陈、蔡、不羹,赋皆千乘,子与有劳焉。诸侯其畏我乎?”对曰:“畏君王哉!是四国者,专足畏也,又加之以楚,敢不畏君王哉?”
楚灵王说:“往昔我们的皇祖伯父昆吾,居住在许国故土,如今郑国人贪图那片土地,而不肯给我们。假如我要求他们归还,他们会给我吗?”子革回答说:“会给君王的!周朝都不敢怜惜宝鼎,郑国还敢怜惜土地?”楚灵王说:“先前诸侯疏远我国而追随晋国,如今我们大规模修筑陈国蔡国、不羹的城墙,这些地方的战车多达一千辆,这其中您是有功劳的,诸侯会害怕我们吗?”子革回答说:“当然害怕君王啊!就这四座大城邑,就足够使诸侯害怕了,再加上楚国,他们哪里敢不害怕君王呢?”
工尹路请曰:“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,敢请命。”王入视之。析父谓子革:“吾子,楚国之望也!今与王言如响,国其若之何?”子革曰:“摩厉以须,王出,吾刃将斩矣。”
工尹路向楚灵王请示说:“君王下令剖开圭玉用来装饰斧柄,谨请命令做成什么式样。”楚灵王随他进去察看。析父对子革说:“您在楚国德高望重。但是如今你和君王说话一味顺应,国家将怎么办?”子革说:“我磨快了刀刃等着,等到君王一出来,我就要斩断他的邪念了。”
王出,复语。左史倚相趋过。王曰:“是良史也,子善视之。是能读《三坟》、《五典》、《八索》、《九丘》。”对曰:“臣尝问焉,昔穆王欲肆其心,周行天下,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。祭公谋父作《祈招》之诗,以止王心,王是以获没于祗宫。臣问其诗而不知也。若问远焉,其焉能知之?”王曰:“子能乎?”对曰:“能。其诗曰:‘祈招之愔愔,式昭德音。思我王度,式如玉,式如金。形民之力,而无醉饱之心。’”王揖而入,馈不食,寝不寐,数日,不能自克,以及于难。
楚灵王出来子革又和他说话。左史倚相快步走过楚灵王说:“这个人是好史官,您要好好地对待他,他能够读懂(三坟》《五典)(八索)(九丘)。”子革回答说:
"臣曾经问过他。往普周穆王想要放纵他的欲望,周游天下,打算到处留有他的车输马迹。祭公谋父写下《祈招》这首诗,用来劝阻周穆王的欲望,穆王因此得以在宫终老。臣问他这首诗,他却不知道。如果问他更久远的事情,他怎么会知道?”楚灵王说:“您知道那首诗吗?”子革回答说:“当然知道。那首诗说:“祈求得到安闲和悦,显示周王的德音宏大。想起我们君王的风度,如同玉般温润,金般强坚。按照百姓的力量来使用他们,而自己却没有醉饱的心愿。”楚灵王向子革拱拱手就进去了,送饭吃不下,睡觉睡不着,这样持续了好几天,但他最终不能克制自己,因而遭遇了祸难。
仲尼曰:“古也有志:‘克己复礼,仁也。’信善哉!楚灵王若能如是,岂其辱于乾溪?”
孔子说:“古时候有记载: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,这就是仁。说得真好啊!楚灵王如果能这样做,怎么会在乾受到羞辱呢?”

《子革对灵王》注释

1
次:驻扎。
2
雨雪:下雪。
3
皮冠:皮帽。
4
秦复陶:秦国赠的羽衣。
5
翠被:用翠羽装饰的披肩。
6
舄:鞋。
7
仆析父:楚大夫。
8
右尹:官名。
9
夕:晚上谒见。
10
舍:放下。
11
熊绎:楚国始祖。
12
吕级:王孙牟、燮父。
13
禽父:齐、卫、晋、鲁四国的始祖。
14
康王:即周康王,周王第三代。
15
四国:指齐、卫、晋、鲁。
16
鼎:夏、商、周三代视为传国之宝。
17
辟:同“僻”。
18
荆山:楚人的发祥地,今湖北南漳县西。
19
筚路:柴车。
20
蓝缕:破烂的衣服。
21
桃弧、棘矢:桃木做的弓,棘木(酸枣木)做的箭。
22
共:同“供”。
23
昆吾:楚的远祖,曾住在许地。
24
许:周初分封的诸次国。
25
陈、蔡:本为周武王所封的诸次国,后来为楚所灭。
26
不羹:地名,有东西二邑。
27
赋:指兵车。
28
鏚柲:斧柄。
29
如响:如回声,言皆顺着灵王意思回答。
30
摩厉:同“磨砺”。
31
以须:等着。
32
没:同“殁”,死。
33
式:语首助词。
34
式如:如同。
35
形:刑,犹"成。
36
志:记载。
37
信:诚,确实。

《子革对灵王》赏析

本文记叙了楚大夫子革劝谏楚灵王体恤民力,不要骄奢自满、肆意妄为、贪得无厌之事。反映了忠臣的一片苦心,描绘了作为一个博学多识,善于寻找机会的老臣形象。

文中你问我答的三次对话,说出了楚灵王的三个愿望:一是追述先王当年侍奉周康王,却没有得到赏赐。如今想索要宝鼎以平息旧日的然气。体现出灵王没有自知之明,狂妄自大,因而子革故意顺从灵王。

二是灵王提出当年先祖曾居住在郑国故土,如今想要讨回这片土地。进一步体现出灵王贪婪无知,而子革再次表现出顺从,作出了肯定的回答

三是灵王又提到先前诸侯疏远他而亲近晋国,如今他想要各诸侯归附于他,以报当年受欺凌之仇。更加体现出灵王的蛮横霸气。

对于楚灵王所祖露的上述野心,子革采取欲擒故纵的劝谏方式。楚灵王指责周王朝对楚国不公,子革便对周朝偏袒其他国而加以说明。楚灵王问周王朝、郑国、诸侯是否畏惧自己,子革就顺水推舟,大肆渲染楚国的威势、各诸侯国的畏惧,采用了层层推进的表达方式。子革的回答令楚王很是满意,给他制造假象。随后子革才提出《祈招》这首诗,故意讥讽嘲笑楚王欣赏的史官孤晒寡闻,居然不知这首诗。听了子革的劝谏,灵王“馈不食,寝不寐,数日,不能自克,以及于难”。可见子革委婉的劝谏起到了作用,但可悲的是,灵王最终未能用理性战胜自己的欲望和野心,终于自取灭亡。

《子革对灵王》作者: 左丘明

左丘明
左丘明(前556年-前451年),姓丘,名明。汉族,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(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)人。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,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军事家。晚年双目失明,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《左氏春秋》(又称《左传》)和《国语》,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、春秋的重要史事,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。由于史料翔实,文笔生动,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。被誉为“文宗史圣…
68首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