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齐安城楼

唐代  ·  杜牧

呜轧江楼角一声,微阳潋潋落寒汀。

不用凭栏苦回首,故乡七十五长亭。

《题齐安城楼》创作背景

这首宦游思乡的作品,是唐武宗会昌四年(844年)杜牧在黄州城楼上思念远方家乡时所作。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,“齐安”是黄州的郡名。杜牧于会昌(唐武宗年号,841—846年)初出守黄州。

《题齐安城楼》翻译

呜轧江楼角一声,微阳潋潋落寒汀。
江楼上响起了呜咽的号角声,残阳的余晖洒在寒冷的沙汀。
不用凭栏苦回首,故乡七十五长亭。
不必倚靠栏杆苦苦回头眺望,这里到故乡有七十五个驿亭。

《题齐安城楼》注释

1
呜轧:象声词,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。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。一作“呜咽”。
2
江楼:指黄州城楼。
3
微阳: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。
4
潋潋:波光闪烁的样子。这里借指阳光。
5
汀:水边平地。身倚栏杆。
6
故乡:指长安。
7
长亭: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,故亦称“ 十里长亭 ”。供行旅停息。

《题齐安城楼》赏析

首句“呜轧江楼角一声。”作者不写连续的号角声,只写“一声”,突出的是临近夜晚的寂静,声音在暮色中苍凉而悠远,引起的定然是凄寒的感觉,“呜轧”是拟声词,触发了读者的听觉。

 

第二句“微阳潋潋落寒汀,“潋潋”叠音词,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画面感,江水的动荡和浩荡,都能够从这个叠音词中获得视觉的感受,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联想。“微阳”是仰望苍茫长空“寒汀”是俯视茫茫的江水,由高到低。意境开阔。“微”与“寒”两个形容词,体现了寓情于景的手法,在暮色苍茫、寒意渐起的时候,作者内心的悲伤与孤寂也随之更加浓郁。

 

第三句“不用凭栏苦回首,”凭栏远望,那是故乡的方向,思念而不能归去,连“远望”都让作者不忍心,那痛彻肺腑的伤心让作者无法排遣。“苦回首”意思是“以回首为痛苦,”为什么呢?是因为往事的情不能堪吗?作者在此欲抑先扬、用不愿凭栏免于痛苦的愿望来表现凭栏欲望故乡的痛苦。

 

第四句“故乡七十五长亭,”长亭更短亭,故乡愈加遥远。故乡就在那“七十五长亭”之外,“七十五长亭”将作者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追忆动人心魄地表现出来,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,在离开之时,作者路过了七十五个长亭,如此的精确,足见作者当初离开故乡的依依不舍的痛苦,此时远离故乡不能归去的那份痛苦之情就更加的深厚。

 

杜牧的这首诗语言质朴,景色描写简约却饱含情感,简单几个意象就勾画了独立于暮色的情景,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的体现。在情感的抒发上更是真切动人,句句满含那不能归家的悲伤。

《题齐安城楼》作者: 杜牧

杜牧
杜牧(803-853)晚唐杰出诗人。字牧之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,宰相杜佑之孙。公元828年(大和二年)进士及第,授宏文馆校书郎。多年在外地任幕僚,后历任监察御史,史馆修撰,膳部、比部、司勋员外郎,黄州、池州、睦州刺史等职,最终官至中书舍人。诗以七言绝句著称,晚唐诸家让渠独步。人谓之小杜,和李商隐合称“小李杜”。擅长文赋,其《阿房宫赋》为后世传诵。注重军事,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,还曾注释《孙子》…
490首诗词1条名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