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酒二十首(其九)

魏晋  ·  陶渊明

清晨闻叩门,倒裳往自开。 问子为谁与?田父有好怀。 壶浆远见候,疑我与时乖。 褴缕茅檐下,未足为高栖。 一世皆尚同,愿君汩其泥。 深感父老言,禀气寡所谐。 纡辔诚可学,违己讵非迷。 且共欢此饮,吾驾不可回。

《饮酒二十首》创作背景

陶渊明的组诗《饮酒二十首》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,而是诗人借酒为题,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,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。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“但恨多谬误,君当恕罪人”,可见其用心的良苦。

关于《饮酒二十首》的写作年代,至今尚无定论。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:元兴二年癸卯(403年)说、元兴三年甲辰(404年)说、义熙十年甲寅(414年)说、义熙二年丙午(406年)说、义熙十二三年(416、417年)说、义熙十四年戊午(418年)说。

 

《饮酒二十首》翻译

清晨闻叩门,倒裳往自开。
清早就听敲门声,不及整衣去开门。
问子为谁与?田父有好怀。
请问来者是何人?善良老农怀好心。
壶浆远见候,疑我与时乖。
携酒远道来问候,怪我与世相离分。
褴缕茅檐下,未足为高栖。
破衣烂衫茅屋下,不值先生寄贵身。
一世皆尚同,愿君汩其泥。
举世同流以为贵,愿君随俗莫认真。
深感父老言,禀气寡所谐。
深深感谢父老言,无奈天生不合群。
纡辔诚可学,违己讵非迷。
仕途做官诚可学,违背初衷是迷心。
且共欢此饮,吾驾不可回。
姑且一同欢饮酒,决不返车往回奔!

《饮酒二十首》注释

1
闻:听见。
2
倒裳:倒着衣服,忙着迎客,还不及穿好衣服。
3
好怀:好心肠。
4
壶浆:携酒。
5
疑我:怪我。
6
乖:违背。
7
褴缕:无缘饰的破旧短单衣,泛指破烂的衣服。
8
檐:屋。
9
尚同:同流合污。
10
汩:搅混。
11
禀气:天赋的气性。
12
纡辔:仕途做官。
13
且:姑且。
14
不可回:不能返回。

《饮酒二十首》赏析

这首是《饮酒》组诗第九首,是一篇假设问答以表示诗人坚持隐居避世、拒绝仕宦决心的诗作,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,它使人们能更清楚地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,以及他对“仕”与“隐”的认识和思索。

诗的前四句以清晨的叩门声发端,全篇皆在自然而融洽的气氛中,清早,诗人就听见有人敲门,他急忙起身,连衣服也顾不得享好,便赶去开门。“倒裳”用《诗经·齐风》“东方未明,颠倒衣裳”之意,风趣地写出诗人一早急起迎客的匆忙情形。“问子为谁欤?田父有好怀。”问一声来者是谁?原来是一位老农前来问候。

五、六句“壶浆远见候,疑我与时乖。”此两句是诗人以转述的口气说出田父的来意:他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,为的是怀疑我与时世相违背。

紧接四句便记下田父的劝说之辞。这位田父的章思也并非是赞同当时的社会风气,只觉得诗人如此衣衫破敝、居住在低矮的茅屋中,未兔太委屈,实在不是高士隐居之地。“继缕”同“褴褛”“尚同”,主张同流合污的意思。“汨其泥”,意谓姑且与世人同浮沉,不要独清。

再下六句,则是诗人对田父的回答,亦可视作作者的自勉之辞:我深深地感谢老人家的善意劝告,但是自己的案性、气质不能与世俗相谐洽。抗当回车、再入仕途,诚然可以跟着人家学,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和初衷,岂不是太糊涂了吗?咱们暂旦快乐地喝酒吧,我的车是不能回转的。语气虽然被恭而委婉,但是所表示的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,决心走隐逸之路的态度,又是何等坚决。“吾驾不可回”这正是诗人最后的誓言。

从诗的艺术构思来看,全篇设为问答,与《楚辞-渔父》篇有着相近之处,而且非特形似,神亦似之,从诗的内容来看屈子“举世皆浊我独清”的刚正之气,亦正为诗人所继承和发扬。陶渊明虽未像屈子那样“颜色焦悴,形容枯稿”,但从田父所言的“继缕某搪”看,他的生活也是极其简陋的。所以他的宁守贫贱,绝意仕进,也和屈子一样是难能可贵的。此外,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之事,如开门迎客,对酒谈天,都写入诗中,而且又写得亲切自然,丰核有味,纯朴动人,这也是作品的高妙之处。全篇看似舒缓,却于表面散漫的行文中,处处道含着不流于世俗的高尚精神。

 

《饮酒二十首》作者: 陶渊明

陶渊明
陶渊明(365-427),一名潜,字元亮,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市西南)人,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。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,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,祖父陶茂、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。县令一类的官。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。不过到了他的时代,家境已经衰落,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。他处在一个晋、宋易代的时期,政治的黑暗,阶级斗争的尖锐,民族矛盾的激化,都深深地影响着他。他青年时期怀有大志,但是后来和黑暗现实一接触…
107首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