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制布裘

唐代  ·  白居易

桂布白似雪,吴绵软于云。

布重绵且厚,为裘有余温。

朝拥坐至暮,夜覆眠达晨。

谁知严冬月,支体暖如春。

中夕忽有念,抚裘起逡巡。

丈夫贵兼济,岂独善一身。

安得万里裘,盖裹周四垠。

稳暖皆如我,天下无寒人。

《新制布裘》创作背景

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,主要有两种说法:一说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元和元年(806年),是年冬天,作者新制布裘,一时有感,写了这首诗;另一说此诗约作于元和六年(811年)至八年(813年)之间,当时作者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,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近,严冬时,由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想到广大人民的无衣无食,产生同情而作此诗。

《新制布裘》翻译

桂布白似雪,吴绵软于云。
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,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。
布重绵且厚,为裘有余温。
桂布多么结实,吴绵多么松厚,做一件袍子穿,身上有余温。
朝拥坐至暮,夜覆眠达晨。
早晨披着坐,直至夜晚;夜晚盖着睡,又到早晨。
谁知严冬月,支体暖如春。
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,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。
中夕忽有念,抚裘起逡巡。
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,抚摸着棉袍,起身逡巡。
丈夫贵兼济,岂独善一身。
啊,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,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!
安得万里裘,盖裹周四垠。
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,把四方全都覆盖,无边无垠。
稳暖皆如我,天下无寒人。
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,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。

《新制布裘》注释

1
桂布:即唐代“桂管”地区(今广西一带)所产木棉织成的布,尚不普遍,十分珍贵。
2
吴绵: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,非常著名。
3
余温:温暖不尽的意思。
4
拥:抱,指披在身上。
5
眠:睡。
6
达晨:到早晨。
7
严冬:极冷的冬天。
8
支体:支同“肢”,支体即四肢与身体,意谓全身。
9
中夕:半夜。
10
逡巡:走来走去,思考忖度的样子。
11
兼济:兼济天下,做利国利民之事。
12
独善: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。
13
安得:如何得到,期望马上得到。
14
万里裘:长达万里的大袍。
15
周:遍。四垠,四边,即全国以内,普天之下。
16
稳暖:安稳和暖。
17
天下:全国。

《新制布裘》赏析

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,表面是在写棉袍的舒适暖和,实质上是在写仁政。此诗可以分为三层。前四句为第一层,主要表现新制布裘的质量如何卓越。

中间四句为第二层,主要表现诗人的欣喜状态,以及布裘对诗人的重要性。第二层交代新制棉衣的用途:“朝拥坐至暮,夜覆眠达晨。谁知严冬月,支体暖如春”早晨起来拥坐着棉衣一直到天黑,而夜晚又盖着棉衣睡觉到天亮。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,因为有棉衣,肢体才暖和得像春天一样。诗人面对一个新缝制的棉衣不仅欣喜若狂,还当作至宝一样恋恋不舍。你看看,“朝拥”“夜覆”白天穿,夜晚还盖在身上。这不得不让人猜想诗人没有足够的木炭取暖,也没有充足的棉衣、棉被御寒。我们不禁要问,即便诗人当时离职回家守孝,之前也做官很长时间,为什么此时变得这么穷困潦倒?只怕全是因为诗人清廉耿直的原因。

最后八句为第三层,通过思考表现作者的品德与远大抱负。“桂布白似雪、吴绵软于云。布重绵且厚,为裘有余温。”桂布像雪一样白,吴绵比云彩还软。布匹既绵软又厚重,做成袍子还带有余温。“白似雪”“软于云”强调布裘的用料之讲究,“有余温”说明布裘保暖性好。便是作者的感慨:“中夕忽有念,抚裘起逡巡。丈夫贵兼济,岂独善一身?安得万里裘,盖裹周四垠。稳暖皆如我,天下无寒人。”半夜里一个念头在心中突然升起,抚摸着棉衣不免心生疑惑。作为一个男子汉应该去为天下苍生考虑,而不是仅仅提升自己的修为。怎样才能得到万里大的棉衣啊,从而遮盖住天地,让天下受寒挨冻的百姓都像我一样暖和舒服。在古代,有志向和抱负的官员都遵循孟子的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理念。白居易在此基础上提升:不能单纯地去修身,兼济天下才是大丈夫的行为。最后四句“安得万里裘,盖裹周四垠。

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政治抱负,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感。

《新制布裘》作者: 白居易

白居易
白居易(772─846)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。祖籍太原(今属山西),后迁居下邓邽(今陕西渭南县)。早年家境贫困,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,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。唐德宗贞元十六年(800)中进士,授秘书省校书郎。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。元和十年(815),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,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,得罪权贵,贬为江州司马,后移忠州刺史。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,曾积极兴…
2656首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