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渤海王子归本国

唐代  ·  温庭筠

疆理虽重海,车书本一家。

盛勋归旧国,佳句在中华。

定界分秋涨,开帆到曙霞。

九门风月好,回首是天涯。

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创作背景

渤海王国作为一个受唐帝国册封的地方政权,曾建都于敖东城(今吉林敦化东南)。渤海先后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,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,双方贸易往来十分频繁。最为突出的是,渤海锐意学习中原文化。渤海王子和贵族子弟纷纷至中原学习,有的经过科举考试,留作唐官。在渤海与唐朝的密切交往中,唐人对渤海人的感情不断加深。此诗描写的就是渤海王子学成归国时,作者与之依依惜别之情之景。

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翻译

疆理虽重海,车书本一家。
疆域虽然多是海,拥有功劳回故乡,
盛勋归旧国,佳句在中华。
确定边界避涨潮,皇宫中的风景好,
定界分秋涨,开帆到曙霞。
国制原本是一家,美妙诗文留中华。
九门风月好,回首是天涯。
开船处就在朝霞,回头看就是天涯。

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注释

1
疆理:疆域。
2
车书:秦始皇统一全国,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,后代史家多以“车书一家”表示统一。
3
秋涨:泛指冈秋雨而高涨的江河。在此处泛指降水具有显著季节变化特征的地域。
4
曙霞:朝霞曙光,指渤海国在东方,太阳升起的地方。
5
九门:指禁城中的九种门,借指宫禁、天子。这里九门指长安,九门风月指在长安的美好生活。

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赏析

诗开篇就说,虽然内地与边疆相隔甚远,但唐朝与渤海在文化上属于“一家”。这指出了双方文化上的一致性。既然文化“本一家”,那么,双方就不会因为地域不同而影响精神上的联系。

首联是临别时的劝慰,也表达出双方间的厚谊深情,特别是唐人对东北边疆渤海人的情谊。

颔联是对王子文化素养的赞誉。王子勤奋学习,如今博学多才,载誉而归,值得庆贺;王子美妙的文章、诗句都留在中国,为人传诵,这又是值得称道与感谢的。

颈联“曙霞”暗含着对“海东盛国”的赞美。王子到达本国后,追忆在长安时的美好生活,定然会回首遥望,可那时已天遥地远,各在一方了。

尾联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舍之情,于此可见篇首的劝慰,不仅含有王子的眷恋惜别之情,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强作笑容的离愁别绪。

此诗语言清浅朴素,感情色彩浓郁,是一首较好的赠别诗。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亲密交往的历史记载,此诗更有其独特价值。尤其是这首反映了一个重要史实:当时渤海国重视学习、吸取中原文化,以至于中原文化渗透融合进渤海文化的各个方面。

《送渤海王子归本国》作者: 温庭筠

温庭筠
温庭筠(812?─870?)唐末诗人和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温彦博裔孙。富有天才,然恃才不羁,生活放浪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乏抑,终生不得志。大中十三年(859),出为隋县尉。徐商镇襄阳,召为巡官,常与殷成式、韦蟾等唱和。后来,归江东,任方城尉。咸通七年(866),徐商知政事,用为国子助教,主持秋试,悯擢寒…
361首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