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马长城窟行

隋代  ·  杨广

肃肃秋风起,悠悠行万里。

万里何所行,横漠筑长城。

岂台小子智,先圣之所营。

树兹万世策,安此亿兆生。

讵敢惮焦思,高枕于上京。

北河见武节,千里卷戎旌。

山川互出没,原野穷超忽。

撞金止行阵,鸣鼓兴士卒。

千乘万旗动,饮马长城窟。

秋昏塞外云,雾暗关山月。

缘岩驿马上,乘空烽火发。

借问长城侯,单于入朝谒。

浊气静天山,晨光照高阙。

释兵仍振旅,要荒事万举。

饮至告言旋,功归清庙前。

《饮马长城窟行》创作背景

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公元609年(大业五年)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之时。

隋统一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纷乱的政治局面,为了张扬大隋在西域的国威,炀帝进行了这一次西巡。

公元609年,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大兴城(今西安)出发到甘肃陇西,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,经大斗拔谷(今扁都口)北上,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。

大斗拔谷海拔三千多米,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,自然环境十分恶劣。隋炀帝此行穿越大斗拔谷时,已是六月份,仍遭遇了暴风雪的袭击。士兵冻死大半,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,他的亲姐姐也被冻死。隋炀帝狼狈不堪,在路上吃尽了苦头。

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,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。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,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,表示臣服。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。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,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。为炫耀中华盛世,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。这首诗就是隋炀帝在这次西巡途中所作。

也有人认为,此诗是公元612年(大业八年)隋炀帝杨广率军百万,亲征辽东时所作。此次用兵,于当年八月无功而还。

《饮马长城窟行》注释

1
肃肃:阴沉,清冷。
2
横漠:横贯北部边境的沙漠。古人常以北部沙漠泛称北部边塞。
3
兹:此。
4
生:人民。
5
讵:岂。
6
焦思:忧愁焦虑。
7
上京:即首都。
8
北河:河名。黄河由甘肃流向河套,至阴山南麓,分为南北二河,北边一河称北河。
9
武节:犹武德,武道。
10
戎旌:军旗。
11
出没:时隐时现。
12
超忽:旷远之貌。
13
撞金:打击金钲;金,指钲,行军布阵时用来节制步伐,指挥行阵。
14
鸣鼓:击鼓。军队用以振奋士气,发起进攻。
15
关山:指关塞险隘,崇山峻岭。
16
乘空:犹凌空,耸立空中。
17
侯:古时候在关隘道路上迎送宾客、侦察敌情的小吏。
18
天山:山名,即祁连山。以匈奴称天为祁连而得名。这里泛指边塞。
19
高阙:塞名。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。
20
释兵:放下武器,比喻平息战争。
21
振旅:即整顿部队。古代军队胜利归来谓之振旅。
22
饮至:古代国君外出,临行必告于宗庙,返回也必告于宗庙。对从者有所慰劳,集群官共饮,谓之“饮至”。
23
清庙:即宗庙、太庙,取其清静肃穆之意,故称。

《饮马长城窟行》赏析

隋炀帝杨广赴西北巡视张掖之时,写下了这首《饮马长城窟行》此诗诗风广阔,既颂扬了修长城的历史功绩,也表达出隋朝军队的强大威势,更体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自豪与魄力,是隋炀帝写得最好的诗。

诗歌前四联,描写了肃肃秋风、万里荒漠的背景,而长城就盘踞在这样阔大苍凉的背景之上,从遥远的历史走来。在这样宏伟的智慧结晶面前,杨广也表现出了对历史的谦卑,发出了“哪里是我的智慧,分明是先圣的苦心经营,才能留下这福泽生灵的万世功绩”的感慨。

接下来由古入今,转折非常自然:在这样坚固的屏障保卫下,面对外寇,自己却不敢在京城高枕无忧,更要精心操练军力。“千里卷戎旌”的壮观场面,随金而止、随鼓而动训练有素的风貌、“饮马长城窟”的不畏艰险,都是隋炀帝军备自信的来源。

秋天主兵相、或与秋天战马肥壮、适合作战有关。隋炀帝以秋为边塞诗背景,体现出这位开疆拓土的帝王对军事的了解。一般来说,雄才大略的帝王留下的作品、与其说文辞动人,不如说在气势上更胜一筹,如刘邦的《大风歌》项羽的《该下曲》汉武帝《秋风辞》等,语言虽质朴,但凭着凌云的气魄,加上历史故事的加成,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独特艺术风格。

《饮马长城窟行》作者: 杨广

杨广
隋炀帝杨广(569年-618年4月11日),华阴人(今陕西华阴)人,生于隋京师长安,是隋朝第二位皇帝,一名英,小字阿麽。隋文帝杨坚、独孤皇后的次子,开皇元年(581年)立为晋王,开皇二十年(600年)十一月立为太子,仁寿四年(604年)七月继位。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(开通永济渠、通济渠,加修邗沟、江南运河),营建东都洛阳,开创科举制度,亲征吐谷浑,三征高句丽,因为滥用民力,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…
1首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