忆秦娥·花似雪

明代  ·  方以智

花似雪,东风夜扫苏堤月。苏堤月,香销南国,几回圆缺?

钱塘江山潮声歇,江边杨柳谁攀折?谁攀折,西陵渡口,古今离别。

《忆秦娥·花似雪》翻译

花似雪,东风夜扫苏堤月。苏堤月,香销南国,几回圆缺?
花如雪,夜晚的东风扫佛着苏堤的明月,苏堤的明月,当花香消失于南国之时,它已经经历过几度圆缺。
钱塘江山潮声歇,江边杨柳谁攀折?谁攀折,西陵渡口,古今离别。
钱塘江的潮声已经停歇,江边的杨柳谁来攀折。谁来攀折,西陵渡口,古往今来有多少离别!

《忆秦娥·花似雪》注释

1
苏堤:苏轼为太守时,筑杭州西湖苏堤。
2
钱塘江:浙江西流至萧山以下称钱塘江,经海宁住入杭州湾。
3
西陵渡:在今浙江杭州对江萧山县境。

《忆秦娥·花似雪》赏析

这是一首即景感怀之作,寄托着作者的兴亡之感。作者方以智为“明末四公子”之一,在明末清初易代之际,曾两次被俘,后变服为僧,虽断发披缁,身入空门,仍时时不忘家国之痛。这首词便是这样一首情景交融、寄托遥深的词作。

 

上片写苏堤之景。开篇两句写苏堤之花、东风吹得落花如雪,而后又巧妙地引出苏堤之月。主要咏伤春之情。后两句主要写苏堤之月,圆了又缺,缺了又圆。主要感叹岁月流逝。写法上前以“苏堤月”为后文铺垫,后用“香销南国”与前“花”照应,不仅结构严密,而且巧妙地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感慨。

 

下片抒送别之情。换头两句描写钱江送别的情景。“潮声歇”时,主客折柳送别,其景其情,生动如画。后文揭示“送别”的地点和折柳的原因。“谁攀折”三字,可谓声情毕现,动人心魄。其所孕含的今不如昔以及改朝换代的家国之痛、真能催人泪下。

 

此词看似平淡,却独具创意。一是选材典型,苏堤之花月,钱江之渡津,的确是观察社会变化的最好窗口:二是写景生动,含意深刻,在“香消南国”古今离别”的用词中,透露出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思。

 

 

《忆秦娥·花似雪》作者: 方以智

方以智
方以智(1611—1671),明代著名哲学家、科学家。字密之,号曼公,又号鹿起、龙眠愚者等,汉族,安徽桐城人。崇祯13年进士,官检讨。弘光时为马士英、阮大铖中伤,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。永历时任左中允,遭诬劾。清兵入粤后,在梧州出家,法名弘智,发愤著述同时,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。康熙10年3月,因“粤难”被捕,十月,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。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,博采众长,主张中西合璧,儒、…
3首诗词